首页  实验室概况  研究队伍  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人才培养  学校主页 
研究队伍
 学科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 
 学术骨干 
 团队成员 
学术骨干
您的位置: 首页>研究队伍>学术骨干>正文
学术骨干(部分)
2024-01-02 16:25  

1、双高电网最优运行及相关技术(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一)

(1)李佩杰,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广西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曾在美国著名的阿贡国家实验室访问学习。一直从事电力系统最优运行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包括负荷预测、市场出清和经济调度的模型算法等,其中对特征值优化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做了开创性的研究。近5年,公开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其中在IEEE的Top 1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IEEE》发表文章一篇,在行业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3篇,2015年曾获得《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杰出审稿人奖,2021年发表论文入选了《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基于所提理论——特征值优化理论开发的广西电网低频振荡辅助分析及最优校正控制系统,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以该成果为核心成果之一的“大规模交直流电力系统最优运行与校正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了2019年广西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

(2)张冬冬,博士,副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青工委委员。1.提出了一种变频电机谐波损耗高效分离与求解方法,该方法计算效率提高50倍以上。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变频电机效率最优化控制策略和18MW 1万转大功率高速电机的研发,申请发明专利6项,其中一项为PCT国际专利。2.提出了一种智慧能源系统的标准化建模方法与优化策略,实现复杂多能源系统的解耦,将复杂网络的优化效率提高90%以上,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科院1区论文6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3.担任 28 个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和 12 个国际顶级会议特邀审稿专家。获得包括ESI 全球工程领域最优秀的 1% 评审专家、ESI 全球交叉学科领域最优秀的1%评审专家等荣誉和奖励。

(3)代伟,博士,副教授。兼任IEEE Member、IEEE Chongqing Chapter Member、IEEE PES可靠性评估工作组成员、IEEE PES中国区电网运行与控制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调度、新型电力系统规划、综合能源系统优化、电力-交通系统规划运行、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研究。发表SCI/EI高水平论文6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30余项,包含美国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国网/南网科研项目等20余项。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参与广东省超大负荷规模下复杂大电网调度运行关键技术与工程,所提电网静态等值方法大幅提升了港深澳互联电网分析精度。


2、综合能源系统与低碳节能相关技术(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二)

(1)郑含博,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绝缘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标委SAC/TC 51)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人工智能及电气应用专委会委员,IEEE Std C57.93a标准修订工作组秘书,IEEE PES中国区电动汽车服务与运营技术分委会常务理事,IEEE PES中国区高压绝缘技术内绝缘分委会理事,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美国田纳西大学访问学者,国际期刊等客座主编。

主要从事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智能诊断、电工绝缘新材料、智能配电网及新能源应用等研究。2012至2018年,曾任国网河南电科院高级工程师;2018年6月入职广西大学,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电网公司及企业等科技/研发项目30余项。主要参与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发展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瑞士ABB国际合作项目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多项。

作为主要完成人,主持并参与起草国际标准(IEEE Std)、国家标准(GB/T)、能源(NB/T)、电力行业(DL/T)及团体标准(T/CEEIA)等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励7项,在IEEE Trans.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已授权国际专利(巴黎公约)1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合作出版著作5部。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本专业领域权威期刊IEEE Trans. Power Deliv.、IEEE Trans. Instrum. Meas.、IEEE Trans. Sustain. Energy、电工技术学报等通信评审专家。

(2)刘捷丰,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IEEE Senior Member,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重庆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现担任电气工程系副主任,教育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虚拟教研室副主任,中文核心期刊《绝缘材料》青年编委、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青年编委,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IEEE电介质与电气绝缘学会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西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八桂青年学者创新团队专项子课题、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及广西科技基地与人才专项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荣获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作为骨干成员深度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单项专利转化达101万元;近些年来,以一作/通讯身份发表SCI论文60余篇(含IEEE Trans.论文30余篇,IF>10的IEEE Trans论文1篇,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论文1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5篇),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0余件;参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学科发展规划1项,国家/电力行业标准3项;在国际/国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2次、口头报告10余次。

(3)殷林飞,博士,副教授。2018年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在广西大学从事电力系统双碳计划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果统一了电力系统经济调度和自动发电控制的优化与控制框架,并提出了多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实时经济自动发电调控方法;发现了电力系统分布式多目标分层多模态优化问题,并填补了解决该问题方法的空白;提出了考虑领域知识的深度学习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并将其用于提升控制器性能和优化算法速度与精度;在该领域发表论文110篇,其中一作或通讯的中科院1区/2区论文63篇,授权发明专利47项,主持国家基金1项、省级基金2项、其他项目7项。


3、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数字电网相关技术(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三)

(1)李修华,博士,副教授,主要针对广西地区的甘蔗、香蕉等特色作物进行光谱遥测作物长势、自动识别表型参数以及进行智慧化果园示范与推广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西创新驱动发展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其他项目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其中SCI/EI检索14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

(2)覃思,博士,副教授,海外博士,主要从事脉冲电场处理技术和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等新兴跨学科技术的研究。1. 无;2. 近年来主持广西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3.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3篇、EI论文1篇。

(3)李高翔,博士,IEEE Senior Member,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发电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在电力电子系统建模、新能源并网稳定性分析、电能质量控制和锂电池能量管理等领域具有深入的研究。

研究成果: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均为中科院一区、二区论文),IF(影响因子)>10的SCI论文3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8项,论文分别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等国际顶级期刊。

项目情况: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广西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1. 针对本质非线性系统,利用连续时间输出反馈控制手段和采样控制手段解决其稳定性问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6篇(SCI收录11篇)。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课题1项。


关闭窗口
 
访问量人数:

广西电力系统最优化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地址: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学路100号电气楼906室
电话:0771-3299726  邮编:530004